2025年7月22日至28日,由全球海外华人材料学者学会(GAOCMS)主办,比利时那慕尔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首届全球华人材料大会(GCMC 2025)在比利时那慕尔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材料科学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材料前沿”这一重要议题。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院士和实验室副主任薛勃飞博士参加大会。
本次大会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宴。中国科学院前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会议名誉主席。会议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包括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1位海外院士。
大会开幕式上,组委会主席苏宝连院士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全球面临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重大挑战的背景下,材料科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入将为材料研究带来革命性变革。
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院士受邀在大会上做了“用于高温制造业脱碳的零碳燃烧技术”主旨报告(Carbon-free combustion technology for decarbonisa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程院士指出,氢和氨均是零碳清洁能源,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以氨和氢作为直接能源或能源载体的新能源体系——氨氢融合新能源,可为高温工业和交通运输装备提供零碳燃料,极大拓展氢能应用场景。2024年9月,仙湖实验室与蒙娜丽莎集团、德力泰、欧神诺、安清科技等企业共同建成了氨氢零碳燃烧陶瓷示范量产线,实现了氨燃烧技术在建筑陶瓷工业的大规模应用。这条氨氢零碳燃烧陶瓷示范量产线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高温工业领域实现零碳排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实验室副主任薛勃飞博士做了“多配位体聚合物对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衬底界面的改性和修饰”口头报告(Multidentate polymer-stabilized buried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planar perovskite solar cells)。受软体动物的足丝启发,利用多羧基聚合物海藻酸钠(SA)对电池中SnO2和钙钛矿层之间的界面进行修饰和改性,通过羧基与上下界面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稳健的类足丝状结构。SA 的引入有效地减少了界面缺陷,优化了界面之间的能级匹配,减少了电子复合,促进了电荷转移过程,从而提高了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材料前沿。人工智能对材料科学的深刻影响已成为共识。多位专家指出,AI技术正在重塑材料研究的方方面面,从高通量计算辅助材料筛选,到机器学习预测材料性能,再到自动化实验平台的构建,AI大大加快了材料研发的进程。最近,研究人员通过AI发现新型低维材料的成功案例、材料基因组的最新进展及机器学习在钢铁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实践,都生动诠释了AI与材料科学融合的巨大潜力。
此次会议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国际学术平台,有力提升了仙湖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全球华人材料科学家的交流合作。第二届全球华人材料大会将于2026年12月在中国香港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