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佛山仙湖实验室主办的氢能科技国际论坛在佛山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B馆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是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的重要同期活动。仙湖实验室已连续3年,在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同期组织大型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获得了产业、学术等各界高度关注。

本次论坛由佛山仙湖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氢能与燃料电池测试中心主任、佛山仙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锐明主持,论坛着眼企业视角,立足产业需求论创新,聚焦产业发展痛点、技术变革方向、商业化路径和技术落地场景,邀请了14位来自氢能领域的顶尖企业代表与科研机构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来自行业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近千名观众现场参与了本次论坛。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国氢科技技术总监梅武作题为《绿氢制备及规模化应用的现状与展望》的分享,深入分析了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态势,指出氢能是根本性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以及难减排领域减碳难题的必然选择,未来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系统阐述了绿氢制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动向,认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提升宽功率工况下的可靠性、高电流密度下的稳定运行以及通过高温化实现效率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氢能与燃料电池部副部长郝冬分享了《基于实际场景的氢安全试验评价技术研究与实践》。他指出,安全是氢能走入更多实际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和底线。基于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涉氢安全担忧的现状,他结合中汽中心多年对各厂家燃料电池汽车碰撞、地下车库泄漏、车载氢系统碰撞、火烧、极限挤压和振动摇摆等试验测试经验,对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的瓶颈进行了透彻分析,并指出在中汽中心各实际应用场景实测数据的支撑下,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氢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坚分享了题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以数字出版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为例》的报告。刘永坚教授先提出人工智能正经历三阶段发展,并以AlphaFold2为例说明其巨大潜力;后以数字出版为例,阐述理工数传以AI核心技术,解决了行业效率低、触达难等痛点,推动出版智能化发展;接着,他总结了武汉理工大学与理工数传的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经验;最后,他表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氢能产业,可在材料发现、系统控制等方面催生创新,提升能效与安全性,助力氢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赵霁作《机遇、挑战与战略选择 —— 从可再生能源制氢看未来能源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研究》报告。他从现状、机遇、挑战与战略路径四方面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全貌。他指出氢能是“十五五”非电利用主途径,机遇在于成本下降与技术提升,挑战在于储运与电氢耦合,未来需聚焦绿氢制备、电解槽阵列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在三北、川藏及沿海等重点区域布局发展。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李冰进行了题为《燃料电池电极界面传输与转化》的技术分享。他结合自身在燃料电池微纳尺度界面传输机理、微纳结构构筑过程及方法、氢电转化衰减机理及偏离补偿策略等方面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经验,针对阴极内氧气高效传输-转化问题,深入剖析了氧传输路径尺度分级与定向调控机理,提出有序级联孔隙构筑方法、离聚物定向覆盖结构和电极状态定向纠偏策略等的创新路径。

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CEO张弛进行了《大功率AEM 电解槽研发及产业化进展》主题分享。结合公司在大功率AEM电解槽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最新突破和布局,详细介绍了当前大功率AEM电解槽的技术开发难点,包括大面积AEM膜及量产工艺一致性控制、电解槽干/湿装配工艺难度、大面积膜电极片内和片间性能一致性控制、大面积电堆密封控制以及性能、寿命、可靠性的协同优化。针对上述难题,他认为未来大功率AEM电解槽的研发应从关键材料与组件、核心装备研制、测试验证等方面着手,实现材料的创新优化以及量产工艺控制。

广东氢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志勇介绍了《氢燃料电池用碳材料的产业化进展》。他指出氢燃料电池用碳材料在结构和性能方面的优势,讲述了碳材料的来源、结构、性能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系统地分析了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在扩散层、双极板、催化剂和非Pt碳材料及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规模化量产氢燃料电池提供核心保障。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进行了《氢电协同发展思考与展望》。基于氢电协同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战略价值,他指出我国能源体系总体呈现出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结构低碳脱碳加速、科技创新愈加活跃、数智赋能加速加深的格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仍面临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体系重构,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与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氢能与电能协同互补,共同构成未来终端能源消费主体。现阶段,应从政策与市场协同、系统协同、空间协同等方面发展氢电协同。

同样围绕电氢协同问题,广州供电局氢能源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潘军分享了《以电氢协同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探索与思考》,他结合广州供电局在电氢协同领域的实践探索和个人在电氢协同应用领域的研究,从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分析了电氢协同典型场景与关键问题,从源侧、网侧、荷侧多角度阐述了电氢协同对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性,指出电氢协同的关键问题包括绿氢消纳与经济性问题、绿氢项目技术路线与并离网问题、氢储能大规模布局的条件、深远海风电制氢降本挑战。结合南方电网公司在电氢协同的探索与实践,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推动技术进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加强政策保障的展望。

深圳市中和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谢伟进行了《液流电池用 PBI 非氟质子交换膜的开发与产业化》专题分享。他系统介绍了液流电池市场的降本需求及对应的材料创新解决方案。他重点剖析了当前技术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突破材料性能间的固有平衡难题,特别是实现电导率与离子选择性、非氟特性与长期稳定性、机械强度与物理化学性能三大关键平衡。基于此,他详细阐述了团队通过开发非氟离子交换膜多层次结构调控技术所取得的核心突破及产业化进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氢氨中心副主任冯汉升作题为《燃煤锅炉掺氨燃烧试验与模拟研究》报告。结合现阶段煤粉掺氨降碳减排的趋势,他系统阐述了燃煤锅炉掺氨燃烧的技术路径与实验进展,他提出煤电机组掺氨燃烧技术在工程上已具备初步可行性,未来有望成为主流煤电降碳路径。其实施需根据具体炉型选择纯氨掺烧或氨煤预混等适配方案。此外,报告也指出低负荷稳燃与NOx排放控制是当前技术难点,且掺氨对机组长期运行的影响,如水动力安全、材料腐蚀等,仍需进一步的工程验证。

清航空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宁就《连续旋转爆震燃烧——下一代清洁燃烧技术》进行分享。他系统阐述了连续旋转爆震燃烧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了基于该技术的多款核心产品及其关键技术,涵盖爆震燃机、氢燃机、工业供热燃烧器和电站燃烧器等。此外,他还详细通报了该技术在钢铁、冶金等工业领域,以及在绿氢供热与蒸汽供应等方面的最新项目进展,全面展现了连续旋转爆震燃烧作为下一代清洁燃烧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辉分享了《燃料电池两轮车技术进展及产业化》主题报告。他系统介绍了燃料电池在两轮车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指出其公司在两轮车中采用阴极开放式空冷燃料电池堆,通过实验研究选用金属储氢方案,解决了膜湿润等技术难题,并验证了其安全性。报告展示了其公司多代产品,提出了加氢与用氢的解决方案,并展望以“氢能共享电单车”为发展方向,具备较低政策依赖与较高产业化潜力。

佛山仙湖实验室研究员Mathias Uller Rothmann(丹麦)分享了《用于光伏和制氢的钙钛矿材料》。他通过分析太阳能光伏制氢电极材料在近五十年的发展情况,表明钙钛矿材料在光伏制氢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钙钛矿材料对水、热和光非常敏感,容易导致性能快速衰退、稳定性差的问题;其研究表明优化钙钛矿材料的组成,可实现宽范围的带隙调控,从而提升钙钛矿材料的光伏制氢效率和稳定性。最后,Mathias研究员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解决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问题,并探索其在氢气生成中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论坛设置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提问切中要害,学者专家解答鞭辟入里,既有思想碰撞,也有共识凝聚。这场深度对话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




此次论坛呈现了氢能制、储、运、用等全产业链环节产业技术突破与协同创新趋势,展现了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正以蓬勃之势融入多元应用场景。仙湖实验室将继续做好研发端与产业应用端的沟通与协作桥梁,持续通过深度的学术和产业交流,促进国内外氢能行业协同发展。
本次论坛活动由佛山仙湖实验室主办,仙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广东光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佛山仙湖氢鸾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兰石氨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广东轻量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环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仙湖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佛山大学、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校的大力支持。



